目錄
- 實驗室和測試
- 診斷標準
- 影像學檢查
- 腎活檢
- 鑒別診斷
急性腎損傷是指腎臟突然無法過濾血液中的廢物。它是多種疾病或病癥的并發(fā)癥,會導致毒素迅速積累,并出現(xiàn)一系列癥狀,包括排尿減少、疲勞、胸痛和癲癇發(fā)作。
急性腎損傷常常沒有任何癥狀,僅在無關(guān)疾病的實驗室檢查中被發(fā)現(xiàn),但大多數(shù)病例都是在病情危重或因重病到醫(yī)院就診時才被診斷出來。
如果懷疑患有急性腎損傷,可以安排血液檢查、尿液檢查、超聲波檢查和活檢來確認和確定損傷程度。根據(jù)檢查結(jié)果,醫(yī)療保健提供者將能夠?qū)膊∵M行分期并采取適當?shù)拇胧T谧顗牡那闆r下,可能會被宣布為終末期腎病。
實驗室和測試
急性腎損傷 (AKI)又稱為急性腎衰竭 (ARF) ,主要通過血液和尿液檢查來診斷。在用于評估腎功能的眾多實驗室檢查中,有兩項關(guān)鍵指標對于AKI的診斷和治療至關(guān)重要。
血清肌酐
血清肌酐 (SCr) 測量血液中一種叫做肌酐的物質(zhì)的含量。肌酐是肌肉代謝的副產(chǎn)物,通過尿液排出。由于肌酐以相當穩(wěn)定的速度產(chǎn)生和排出,因此它是腎臟功能的可靠指標,也是腎衰竭的關(guān)鍵指標。
成人的正常SCr水平為:
- 女性約為每分升 (dL)0.5至1.1毫克 (mg)
- 男性約為0.6至1.2mg/dL
尿量
尿量只是測量您在給定時間段內(nèi)排尿的液體量。由于AKI的定義是腎功能喪失,因此該值(以毫升 (mL) 每公斤體重 (kg) 每小時 (h) 為單位)對于確認腎臟損傷和測量您對治療的反應(yīng)至關(guān)重要。
少尿尿量異常少,定義為尿量低于0.5mL/kg/ h
其他實驗室測試
用于診斷AKI的其他實驗室測試包括:
- 血尿素氮 (BUN)測量血液中一種叫做尿素氮的廢物的含量。尿素氮是在肝臟分解蛋白質(zhì)時產(chǎn)生的,與血清肌酐一樣,如果量相當穩(wěn)定,尿素氮就會在尿液中產(chǎn)生和排出。高BUN水平表明患有急性腎衰竭,也可能表明腎衰竭的潛在原因(例如心力衰竭、脫水或尿路阻塞)。
- 肌酐清除率測量24小時內(nèi)采集的血液和尿液樣本中的肌酐水平。綜合結(jié)果可以告訴我們通過排尿從血液中清除了多少肌酐,以毫升/分鐘 (mL/min) 為單位。女性的正常肌酐清除率為88至128mL/min,男性為97至137mL/ min。
- 估計腎小球濾過率 (eGFR)是一種血液測試,用于估計有多少血液通過腎臟的天然過濾器(稱為腎小球)。這種情況發(fā)生的速度可以告訴我們腎臟從第一階段(腎功能喪失最小或沒有喪失)到第五階段(腎衰竭)的受損程度。
- 血清鉀用于確定血液中是否有過量的鉀(稱為高鉀血癥)。高鉀血癥是急性腎衰竭的特征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、可能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(心率異常)。
- 尿液分析只是對尿液成分的實驗室分析。它可用于檢測尿液中是否有過量的蛋白質(zhì)(蛋白尿),被認為是急性腎衰竭的主要特征。它還可以檢測尿液中的血液(血尿) 如果AKI是由某種腎臟損傷或泌尿道阻塞引起的,則可能會發(fā)生這種情況。
診斷標準
急性腎衰竭是根據(jù)血清肌酐和尿量測試的結(jié)果來診斷的。
診斷標準由腎臟疾?。焊纳迫蝾A后組織(KDIGO)制定,該組織是一個監(jiān)督和實施腎臟疾病臨床實踐指南的非營利組織。
根據(jù)KDIGO,如果出現(xiàn)以下任何一項癥狀,則可以診斷為急性腎損傷:
- 48小時內(nèi)SCr升高0.3mg/dL或更多
- 七天內(nèi)SCr升高至少150%
- 六小時內(nèi)尿量少于0.5ml/kg/h
影像學檢查
除了血液和尿液檢查外,還可以使用影像學檢查來檢測是否存在任何類型的腎臟損傷,或者腎臟的血液流動或尿液從身體排泄是否存在障礙。
所使用的一些測試包括:
- 超聲波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,可用于測量腎臟的大小和外觀、檢測腫瘤或腎臟損傷以及定位尿液或血流中的阻塞。一種稱為彩色多普勒的較新技術(shù)可用于評估腎臟動脈和靜脈中的血栓、狹窄或破裂。
- 計算機斷層掃描 (CT)是一種X射線技術(shù),可生成器官的橫截面圖像。CT掃描可用于檢測癌癥、病變、膿腫、阻塞(如腎結(jié)石)和腎臟周圍積液。它們通常用于肥胖人群,因為超聲波可能無法提供足夠清晰的圖像。
- 磁共振成像(MRI)利用磁波產(chǎn)生腎臟的高對比度圖像,且無輻射。
腎活檢
活檢涉及切除器官組織以供實驗室檢查。通常用于評估腎臟疾病的活檢類型稱為經(jīng)皮活檢,其中將針插入皮膚并引導至腎臟以取出細胞樣本。
活檢最常用于診斷內(nèi)在性AKI(腎臟損傷導致的急性損傷)。活檢可以快速診斷一些較常見的腎臟損傷原因,包括:
- 急性間質(zhì)性腎炎 (AIN),即腎小管間組織的炎癥
- 急性腎小管壞死 (ATN),這是一種因缺氧而導致腎臟組織死亡的疾病
- 腎小球腎炎,即腎臟血管中的腎小球發(fā)炎
鑒別診斷
作為潛在疾病或病癥的并發(fā)癥,急性腎衰竭可由多種不同原因引起,包括心力衰竭、肝硬化、癌癥、自身免疫性疾病,甚至嚴重脫水。
同時,可能還存在實驗室檢查提示急性腎功能衰竭,但事實上其他疾病才是導致血液水平升高的原因。其中包括:
慢性腎病 (CKD)通常無法確診,可能具有AKI的所有血清學癥狀,但最終會持續(xù)三個月以上。對于CKD患者,SCr升高的唯一解釋是腎小球濾過率受損。24小時肌酐清除率測試通常會在兩種疾病之間產(chǎn)生差異。
- 詳情請瀏覽(慢性腎病的癥狀和原因是什么?及其治療方法)
某些藥物,如H2阻滯劑泰胃美(西咪替?。┖涂股豍rimsol(甲氧芐啶),可導致肌酐升高。停用可疑藥物通常足以進行區(qū)分。
免責說明: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,分享行業(yè)觀點,不構(gòu)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!杭吉干細胞所發(fā)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(yī)生或藥劑師的專業(yè)建議。如有版權(quán)等疑問,請隨時聯(lián)系我。
- Agrawal M, Swartz R. Acute Renal Failure.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.
- Hosten AO. BUN and Creatinine. In: Clinical Methods: The History, Physical,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. 3rd ed. Boston, MA: Butterworths.
- Prowle JR, Liu YL, Licari E, et al. Oliguria as predictive biomarker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. Crit Care. 2011;15(4):R172. doi:10.1186/cc10318
- Uchino S, Bellomo R, Goldsmith D. The meaning of the blood urea nitrogen/creatinine ratio in acute kidney injury. Clin Kidney J. 2012;5(2):187-191. doi:10.1093/ckj/sfs013
- Creatinine Clearance Test Results and Follow-Up. Cleveland Clinic.
- Montford JR, Linas S. How dangerous is hyperkalemia? J Am Soc Nephrol. 2017;28(11):3155-65. doi:10.1681/ASN.2016121344
- Chapter 1: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KD. Kidney Int Suppl (2011). 2013;3(1):19-62. doi:10.1038/kisup.2012.64
- Hertzberg D, Ryden L, Pickering J, et al. Acute kidney injury—an overview of diagnostic method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. Clin Kidney J. 2017;10(3):323-31. doi:10.1093/ckj/sfx003
- Goyal A, Daneshpajouhnejad P, Hashmi MF, Bashir D. Acute kidney failure. In: StatPearls [Internet].
- Alabousi M, Alabousi A, Patlas MN. Imaging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hospital setting. Radiologic Clinic N Am. 2020;58(1):59-71. doi:10.1016/j.rcl.2019.08.001
- Huber W, Schneider J, Lahmer T, et al. Validation of RIFLE, AKIN, and a modified AKIN definition (“backward classification”)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 a general ICU: analysis of a 1-year period. Medicine. 2018;97(38):e12465. doi:10.1097/MD.0000000000012465